国内很多专家预言,人类不会被人工智能取代,但是不会运用人工智能的人肯定要被会运用人工智能的人取代。第一个论断有些乐观,第二个则是基于同等前提。如果其他条件完全相同,显然,多掌握一种技能的人更有优势。然而,如果前提不同,一些人只是会使用人工智能,不喜欢阅读;而另一些人则特别喜欢阅读,那么哪类人更胜一筹或许有不同的答案。
假如人类仅依靠人工智能,不再主动阅读,将来有一天,或许真的会被取代。
AI与阅读,
本末不应倒置
2025年7月26日,在上海召开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上,图灵奖、诺贝尔奖得主杰弗里·辛顿认为,人工智能可能发展出比人类更高级的智能,这将改变人类作为最智能生物的地位。笔者赞同辛顿的观点,必须找到方法来训练人工智能,确保其不会对人类构成威胁。另外,人类还必须更加重视阅读,以免丧失自我,甚至动摇作为最智能生物的地位。
许多大模型就像超级百科全书,对人类的提问很快就能给出答案。如果人类习惯了仅从大模型获取信息,而不是通过读书,那可能会被误导。大模型底层的数据不少来自互联网采集的公开数据,并不都来自经过严格审校的图书。这些数据并不能保证是可靠的,导致大模型有时会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因此,在教育领域,亟须利用出版单位的优质图书内容建设学科专属的大模型,以避免大模型提供的不实信息误导学生。因此,人工智能时代对出版有更高的要求,靠低价竞争、劣币驱逐良币的时代终将会过去。唯有精品,才能帮助人类具备辨别是非与真假的能力。
仅仅依靠大模型,而不喜欢阅读,也容易使人类接受的信息碎片化,不能形成体系。这主要还是因为大模型提供的信息大都是基于问题,并不会自动形成严密的逻辑体系。目前,有很大一部分大学生不愿意使用教材,认为有不懂的问题直接问大模型即可,方便快捷。近些年,国家非常重视教材建设,比如,教育部推出的“101计划”就出版了一批精品教材。如果说由各学科专家集体编写的精品教材,学生弃而不用,反而仅仅依靠大模型提供的信息,培养出的学生可能会出问题。正确的做法应当是在精品教材提供正确与系统知识的基础上,运用人工智能赋能,而不是舍本逐末。
深度阅读,
才能写出人类“自我”
阅读更为重要的是锻炼人的思维,而不仅仅是提供知识。留意一下就会发现,不管在什么行业,喜欢阅读、写作能力强的人一般都会有优势。本科生、研究生毕业都要求写论文,很多学生不理解,其实写毕业论文的过程也是思维锻炼的过程。写作能力的提升,必然需要大量的阅读,尤其是深度阅读;而阅读必然伴随着思考。有学者认为,选一个重要的问题,认真阅读、深入思考、反复修改、精确表达,最终不是写出一篇文章,而是写出一个你愿意承担的“自我”。这充分说明了阅读与写作的重要性。
人工智能时代,人之所以为人,应该有“自我”的印记,如果人类的表达都像机器,人就会失去了“自我”。既然阅读在展现“自我”方面有着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人工智能时代的阅读不但不可缺少,而且更为重要。如果本文用大模型来写,可能辞藻更华丽、语言更优美、逻辑更严密,然而却少了个人的风格与特点,尤其是缺少了贯穿全文的对于出版和阅读现状的“忧思”。
有作家谈阅读的意义时,认为阅读是一种人道主义行为,关系着人的解放、平等和人权;读书是义务,要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就应当读书。虽然没有谈人工智能与阅读的关系,但从其表述中可以看出阅读对“人之所以为人”的重要性。正因如此,人类若不想被机器主宰,就必须要重视阅读。
也许,将来不善于阅读的人会被人工智能取代,而善于阅读的人才可以自如地驾驭人工智能。因此,无论人工智能如何发展,我们都要多读书、读好书。写到这里,我对出版的未来重拾了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