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图片

编者按

为认真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推动全院青年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精神,自觉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学术生态,中国社会科学院团委联合中国社会科学网,开设“社科青年说·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笔谈专栏,邀请我院优秀青年干部学者围绕学习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的心得体会、实践感悟,撰写学习阐释文章,彰显我院青年高度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为以作风建设新成效推动我院政治建设开创新局面贡献青春力量。



图片

戈艳霞,法学(人口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调查研究部副主任、副研究员。研究方向是人口现代化理论与现实问题,特别关注老龄社会的风险挑战与政策应对等。在《人口研究》、《人民日报》理论版等国内外期刊报刊发表文章3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4部。部分成果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主持完成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研重大项目等课题多项。


图片

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探索性事业,还有许多未知领域,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大胆探索,通过改革创新来推动事业发展,决不能刻舟求剑、守株待兔。”

调查研究是党的优良传统,是探索未知、推动事业发展的利器。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我们要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以优良党风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紧盯关键问题不放松,准确把握事物发展规律,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中获得正确认识,勇于攻坚克难、破解改革难题,更好地为科学决策服务,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服务,为完成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使命任务服务。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党联系群众的重要桥梁,是获取真知灼见的源头活水,是科学决策的指路明灯,也是理论创新的孕育摇篮。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正确的决策离不开调查研究,正确的贯彻落实同样也离不开调查研究。要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习近平总书记这些重要指示,深刻阐明了调查研究的极端重要性,为推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做好各项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调查研究是党密切联系群众的坚实桥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调查研究是党联系群众、贯彻群众路线的重要途径,架起了党群相连的坚实桥梁。党员干部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才能倾听民声、洞察民需、把握民心。人民群众既是调查研究的对象,更是调查研究的主体,是智慧和力量的源泉。调研的过程是党深入基层了解群众、集中民智、反映民意的过程,充分体现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工作方式。通过调查研究,党能够制定出更加利民惠民的政策,增强政策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一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确保群众路线在决策和执行中得到全面贯彻,为党的事业持续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调查研究是获得真知灼见的源头活水

调查研究是认识世界、掌握事物发展规律的重要手段。通过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我们得以汲取真知灼见。民声是时代最真切的反映,深入群众、倾听民声,是发现并解决问题的关键。人民群众积累的“真知识”、总结的“金点子”、闯出的“新路子”,为决策提供了宝贵启示。坚持调查研究,就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不断把调查研究的成果转化成为民服务的实践。唯有将成果付诸实践,让群众亲身参与、切身体验,方能评判其是否贴合群众心声、能否切实破解难题。




调查研究是科学决策的指路明灯

全面、深入地开展调查研究是集中民意的主要方式,也是科学决策的基础。调查研究是转变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提高履职本领、强化责任担当的有效途径。它不仅为决策目标提供丰富的信息源,更在找准问题要害、洞察问题本质、预判政策影响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当前,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调查研究在剖析问题根源、化解难题困境方面的作用愈发凸显,成为党应对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推动理论创新的手段。同时,调查研究也是践行科学决策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渠道,它加深了决策者与群众之间的联系,确保了政策制定能够充分反映民意、集中民智,从而有效提升了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和可行性。




调查研究是理论创新的孕育摇篮

理论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风问题关系执政党的生死存亡。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促进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带头深入调查研究,扑下身子干实事、谋实招、求实效。”调查研究作为连接实践与理论的桥梁,为理论的形成和演进提供了坚实支撑,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具体体现。正是靠着调查研究这个“法宝”,我们党始终勇于进行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在克服困难、解决问题中,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要求党员干部运用党的创新理论去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中,党员干部通过调查研究深化对党的创新理论的理解,强化其运用能力,使调查研究真正成为理论创新的坚实基础,为党的理论创新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调查研究是应对新时代新征程前进路上的风浪考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有力举措。调查研究,作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在新时代实践场域中呈现多维价值:在党群关系方面,构建起党心民意的联结通道,通过常态化基层调研机制,使政策制定有效吸纳群众诉求;于知识生产体系中,奠定理论认知的实践基础,成为获取客观真理的重要途径;在决策机制运行过程中,作为科学决策的必要环节帮助决策主体精准把握事物发展规律;在理论创新领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供实践素材并推动理论体系持续更新完善。

从实践逻辑看,调查研究既承担开展工作的工具性功能,又具备理解和改造世界的方法论价值。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中国共产党通过持续深化调查研究,将这一优良传统转化为破解发展难题的现实能力。党的百年奋斗史告诉我们,好作风,就是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今天,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繁重,党员干部饱满的精神状态、过硬的工作作风,是攻坚克难的重要保障。因此,在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更加深入地开展调查研究工作时,更要扎实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以过硬的作风,拿出过硬的调查研究成果,落实“三项共识”,不断增强学术报国,提高服务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能力,练就过硬本领,弘扬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等光荣传统,涵养求真务实、清正廉洁的新风正气。


图片

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调查研究部副主任、副研究员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