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视野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践路径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发布:规划评奖部 发布日期:2024-09-06 阅读:1213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伟大实践中创造和凝聚的精神文化结晶,既体现在理想信念、价值追求、风貌品格等精神层面,也熔铸于制度机制、遗迹遗存、文化艺术等具体形态之中。红色文化是我们党在百余年奋斗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推动我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为我们坚定文化自信奠定了基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好红色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高校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关键职能。红色文化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动力源泉。要将红色文化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促进思政课提质增效,切实发挥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作用,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从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特色活动等方面探讨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挖掘红色文化中的思政元素

首先,红色文化和高校思政课具有天然的契合性,两者在内容上高度统一。一方面,红色文化是在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奋斗过程中形成的,许多内容本身就是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例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包括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等不同时期的内容,从上海一大会址到嘉兴南湖红船,从井冈山到延安,从西柏坡到北京香山,每一个地方都保存了大量作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历史实证的内容,这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内容高度一致。再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为例,毛泽东同志撰写的《矛盾论》《实践论》等重要思想著作正是马克思主义原理中唯物论、唯物辩证法、实践和认识论的重要内容。红色文化为这些课程提供了重要素材,思政课应将与课程内容密切相关的红色文化资源挖掘出来。

其次,红色文化主题教育目标与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目标高度一致。高校思政课肩负着引导大学生思想的使命,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明确职责使命,明确人生目标,不断增强爱国情怀。红色文化主题教育的目标是通过弘扬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红色精神,启迪人心,坚定信仰,凝聚力量。从这一点来看,两者的目标是高度一致的。因此,高校思政课应从教学目标出发,特别是不同的思政课程所侧重的教学要求和培养目标各有不同,将红色文化中与思政课程内容贴近的素材分类整理,并融入课程内容中,能够更好地激发学习热情和情感共鸣,不断丰富思政教育内容,提高红色文化教育的针对性。

最后,红色文化教育与高校思政教学融合,需要充分发挥专题教育的作用。高校开设的思政课包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思想道德与法治”。每一门课程的侧重点不同,因此融合的切入点和红色文化运用的侧重点也不同。在融合过程中,要适当增加专题教学形式。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为例,新民主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革命过程中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产生的。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开设将伟大建党精神和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融入课堂的课程,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新民主主义理论的认识,从而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创性意义。

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课堂

实践教学是辅助课堂教学、提升教学效果的重要方式,对于思政课来说,实践教学是为了践行“大思政课”理念。利用红色文化资源来增强教学效果,是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的基本内容和形式,主要可以采取两种方式。一是建设沉浸式课堂,运用虚拟场景教学,使学生在数字化、网络化的课堂实践中穿越时空与英雄人物、历史对话,身临其境地参与重大历史事件,在互动体验中深化理论认同、增进爱国情感、激发实践动力。二是充分挖掘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建设高校思政课教学基地,让学生走出去,实现实地场景教学。实践教学有利于学生扩展知识视野,形成更为广阔的理论视野,促进知识结构的完善,加深学习体验,实现情感共鸣。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丰富的红色文化遗产,是党领导人民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英勇奋斗的历史见证,是激励我们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力量之源。它能够促进人民群众在精神和行动上达成协调一致,形成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红色文化遗产,要整合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建立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的高校教学基地。

地方红色文化资源是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既具有普遍性,又有浓厚的地方性,这些资源对当地高校思政课教学具有重要意义。一是资源利用方便快捷,这些红色文化资源就在当地,构建的高校思政课教学基地有利于学生身临其境,加深对红色文化和思政课内容的理解。二是当地红色文化资源具有现实感、亲切感,更加贴近生活,能够激发学生对红色文化的兴趣,从而加深对思政课的理解。

从当前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的利用成效来看,普遍存在融入意识不强、融入方式单一、融入效果不明显等问题。加上许多地方没有出台相关政策和制度,缺乏资源整合的方法和途径。更好地运用红色文化资源,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还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

推动红色文化走进校园

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和基地,还应在校园中营造红色文化氛围,开展多种形式的红色文化校园展示活动。也就是说,真正实现高校思政课内容入脑入心,不仅需要课堂,还需要完善高校思政课的配套设施。高校既要为思政课提供广泛的资料和素材,还要在潜移默化中提供红色文化养分,让大学生随时随地都能够学习,实现高校思政教学事半功倍。

一方面,高校要创新思政课教学培养体系,主动编写涵盖红色歌曲、诗词、故事等鲜明的红色文化校级教材和辅导读物,特别是将本地的红色文化资源编入思政课教材,并运用到思政教学过程中,增添高校思政课教学素材和支撑资料,实现思政课生动性和政治性的统一,将思政课讲深讲透讲活。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探索多种教学资源服务思政课的途径,以红色文化资源求创新,以创新提高思政教学效果。

另一方面,将红色文化艺术再现,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红色文化空间。传统的宣传手段往往采用宣传栏的方式,将学习内容简单地制作成宣传资料,供人们阅读学习。这种方式在互联网时代已经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红色文化在学校要成为重要的文化工程,通过音乐、舞蹈、诗歌、微剧场等多种艺术手段展现红色文化和高校思政课融合的成果。教师运用艺术手段“教中演”,学生运用艺术手段实现“演中学”,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创作中接受思政课的洗礼,不断加深对红色文化的认同。

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载体,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通过寻找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政课的契合点,拓展实践教学新模式,举办丰富多彩的特色活动,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可以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和效果,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作出贡献。

(本文系榆林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项目“红色家风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SZ-2021-12)、榆林市科学技术局项目“红色家风融入榆林干部党性教育的关键技术和实践路径研究”(CXY-2021-98)阶段性成果)

(作者:陈桂花  榆林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